皖南花鼓戲,根在他鄉(xiāng),長在宣州。清同治年間,湖北的花鼓調和河南的燈曲隨移民流入皖南,先與皖南民間歌舞相互融合,后又受其它藝術劇種的影響,經(jīng)過數(shù)代藝人的傳唱打磨,最終形成了藝術風格鮮明的民間劇種——皖南花鼓戲,距今150余年。它最大的特點是載歌載舞,鮮活地反映現(xiàn)實生活,粗獷、質樸、活潑,鄉(xiāng)土色彩濃郁,因此深受民眾喜愛,民間有俗語:“花鼓一來,洗腳穿鞋”。新中國成立后,皖南花鼓戲十分活躍。2008年,皖南花鼓戲入選國家級非遺名錄項目,楊玉屏、遲秀云兩人入選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。
楊玉屏,出身皖南花鼓戲世家,自小受爺爺、父親的熏陶,后又拜師學藝多年,主演的十多部劇目獲得國家、省級大獎,成為戲臺上的名角。她創(chuàng)辦的皖南花鼓戲博物館搜集整理有大量珍貴的老物件、舊劇本書籍。(拍攝博物館場景)楊玉屏介紹博物館重要物件、唱腔等。
就連毛主席也看過皖南花鼓戲演出。那是1958年,毛主席在蕪湖視察蕪湖造船廠時,由于毛主席夜以繼日地工作,為了讓他放松,加上毛主席喜歡看戲、聽戲,于是,就安排了皖南花鼓戲為毛主席演出,并接見部分演職人員。經(jīng)過嚴格政審,確定參演人員有:楊光榮、王春蘭、耿星月、費養(yǎng)勝、吳金蓮等。等到了演出地點——蕪湖市工人俱樂部,演員們都很認真地準備各項工作。忽然,現(xiàn)場歡騰起來,“主席來了、主席來了!”毛主席出現(xiàn)在工人俱樂部,認真地看完了皖南花鼓戲《八十大壽》演出活動。演出結束后,主席還問耿星月:“你姓什么?”耿說我姓耿,主席說是什么耿,耿說:“是耳朵加個火字?!敝飨χf:“你耳朵邊上有火???你們的戲唱的不錯,好好唱!”舞場結束后,耿星月回到團里,非常的激動,把經(jīng)歷一一告訴團領導。新中國成立初期,日理萬機的毛主席撥冗觀看一個地方劇種的演出,這在中國戲曲界是一段佳話,也是對廣大戲曲工作者的鼓舞。
皖南花鼓戲根植廣袤生活,承載著歷史、文化和風土人情,是一方百姓智慧的凝結和情感的寄托。它穿越歷史長河,經(jīng)過數(shù)代藝人的艱難創(chuàng)業(yè)、潛心創(chuàng)新和演出實踐,為我們在劇目、聲腔、表演等方面,積淀下了一筆豐厚寶貴的民間文化藝術遺產。它歷經(jīng)曲折,幾起幾落,但終以頑強旺盛的生命力在宣州這片土地生生不息、常演常新,在新時代,仍舊散發(fā)著耀眼的獨特魅力。
感謝閱讀
祝您好心情